

在体验经济时代,观众对一个展台的记忆,并非来自于全程的平均感受,而是由两个关键瞬间决定的:体验中的高点和结束时的感受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峰终定律”。巧妙运用这一定律,能让您的展台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而积极的印记。
一、理解“峰终定律”:
诺贝尔奖得主、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的研究表明,人们对过往体验的评价,主要取决于:
1、高峰时刻: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,感受强烈的那个瞬间。
2、结束时刻:体验即将结束时的感受。
我们对一项体验的整体评分,几乎完全由这两个时刻决定,而过程中其他平淡的部分,时长多久,则容易被大脑忽略。在展会这个信息过载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,观众没有精力记住所有细节,运用“峰终定律”进行精准的体验设计,无异于掌握了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。
二、设计“峰值体验”:

峰值可以是欣喜、认知、荣耀甚至是连接感。它不一定是花费高的环节,但必须是精心设计、触动内心的。
策略一:打破脚本,制造欣喜
欣喜来自于超越预期的时刻。这需要打破常规的“请看产品”、“拿份资料”的平淡脚本。
案例:一个儿童教育品牌的展台,在常规咨询区外,设置了一个“童话故事角”,由专业的播音员定时为来到展台的孩子声情并茂地讲故事。对于带着孩子的家长来说,这个能让片刻安宁的“喘息之机”成为了强烈的正向峰值。
方法:思考您的展台能否提供一个个性化的、出人意料的、或能让观众感受到被关怀的瞬间。
策略二:赋予意义,实现认知
当观众通过互动,突然领悟到您产品的核心价值或其能为他解决的根本痛点时,一个认知的峰值就产生了。
案例:一家数据分析公司没有直接展示复杂的仪表盘,而是设置了一个“数据解密”互动墙。观众输入自己行业的几个关键词,大屏幕会实时生成一幅可视化的市场机遇与风险图。这个“顿悟”的时刻,让抽象的数据能力变得具体可感。
方法:设计能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的互动,而非单向灌输。利用可视化、模拟器或诊断工具,让他们亲身体验“前后差异”。
策略三:设置挑战,营造荣耀

通过设计适度的游戏或挑战,让观众在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就感。
案例:一个户外运动品牌设置了一面小小的室内攀岩墙,成功登顶者可以摇响顶部的铃铛并获得一枚限定徽章。这枚通过“努力”获得的徽章,远比随意派送的礼品更有纪念意义。
方法:设计一个有明确规则、需要些许努力且奖励独特的迷你挑战。
三、雕琢“体验”:画上圆满的句号
无论展台体验过程如何,结束时的一个小疏忽(如索要礼品时的冷漠、结束后一句匆忙的告别)都可能毁掉整体印象。反之,一个精心设计的结尾,能起到“定调”和“升华”的作用。
告别“礼品站”思维,打造“回馈仪式”:
将派发礼品从一个简单的交易,转变为一次表达感谢的仪式。
做法:不要在观众离开展台时随手塞一个袋子。可以设置一个“感谢回馈站”,由工作人员亲手送上礼品,并真诚地说:“感谢您的时间,这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一份小礼物,希望您喜欢。” 礼品的包装也应精致,体现重视。
提供“下一步”的清晰路径:
让观众清楚地知道离开后会发生什么,消除其不确定性。
做法:在交谈结束时,工作人员可以明确告知:“很高兴与您交流,我们会在下周三前,将您感兴趣的产品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您。” 或者“我们的销售总监会在展会后第一天致电您,预约一个更深入的交流。” 这给予了观众一个明确的预期,也体现了专业性。
创造“温暖的送别”:
活动结束后的视觉和语言印象至关重要。
做法:确保所有工作人员,即使是在忙碌一天后,也能对离去的观众报以微笑和真诚的告别,如“祝您观展愉快,期待下次与您相见”。展台的灯光不应在闭馆前就急于关闭,保持明亮和整洁到活动收尾的时刻。

四、统筹规划:绘制您的“峰终”体验地图
建议您在展前策划时,和团队一起绘制一张“观众体验旅程图”,标出观众从进入、浏览、互动到离开的全过程。然后集中资源和创意,重点设计1-2个强有力的“峰值”,并精心雕琢“终值”环节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执行标准。
在展会这个人流如织、信息转瞬即逝的舞台上,通过“峰终定律”来规划观众的体验,是一种高效而智慧的策略。它要求我们不再是信息的广播塔,而是体验的架构师。当您能为观众创造一个值得回忆的高潮和一个温暖专业的结尾时,您的品牌就已经在他们的心智中,占据了那个难以被取代的宝贵位置。

汇雅移动手机站

微信公众号